關于中國競爭政策的一些思考
作者:陳景國 18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比較廣泛的意義上討論中國的競爭政策問題,這里廣泛是指除了反壟斷政策之外,還包括其它影響市場結構丶企業(yè)行為及經濟績效的政策,特別是某些非常重要的規(guī)制政策如交叉補貼。
在一個阿羅-德布魯世界里,競爭無疑是一個好東西。但是,這樣的世界必須滿足很多條件:所有的市場有足夠多的參與者,沒有公共品,沒有外部性,沒有信息不對稱,完全市場,沒有自然壟斷,經濟人具有充分理性,存在保證交易合同執(zhí)行的法律體系等。
顯然,中國經濟與這樣的世界相距甚遠。因此,中國競爭政策必須在一個更為現(xiàn)實的框架內考慮, 也就是說, 中國的競爭政策必須考慮中國的制度環(huán)境。當然,即使在不完備的世界里,競爭也常常是有益的,比如,產品市場競爭會減少代理成本 ,甚至有利于創(chuàng)新 。但是,眾所周知,競爭政策即使在反壟斷制度和規(guī)制制度比較健全的西方仍然充滿非議,那么在這些制度尚不健全的中國更會如此。中國的制度環(huán)境可能對中國的競爭政策有兩個重要含義:首先,由于中國的制度條件與西方發(fā)達經濟相比有明顯不同,競爭政策的出發(fā)點可能有所區(qū)別。我將以某些橫向問題,即兼并和蠶食為例,說明中國反壟斷政策視角的不同。
其次,中國制度環(huán)境的特殊性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限制競爭可能是符合效率原則的。實際上,這個結論毫無稀奇之處,因為經濟理論,特別是產業(yè)組織理論為我們提出了很多這樣的實例。比如,為了提供革新的激勵,需要建立專利制度以限制競爭。更一般的,限制事后競爭常常是促進組織和交易關系中特定資產投資的唯一方式。自然壟斷需要限制廠商的個數(shù),雖然可以通過拍賣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安排競爭,但為了避免社會成本,應該限制事后競爭。在銀行業(yè),為了避免系統(tǒng)風險所帶來的災難后果,應該防止過度競爭等。這些例子說明,如果保證福利經濟學基本定理成立的任何一個條件不滿足,在某種意義上,限制競爭可能是有效率的,當然,問題是在什么條件下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我將簡要地討論電訊業(yè)的交叉補貼問題,我們將會看到,交叉補貼政策是否符合效率原則關鍵取決于公共資金成本的大小。
值得一提的是,強調中國競爭政策需要考慮中國經濟較弱的制度環(huán)境并不意味著反對競爭;相反,做為市場機制中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手段,應該積極地促進競爭。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促進有效競爭的形成?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詳細的制度分析,這正是中國經濟學家所面臨的任務,同時也是政府制定競爭政策時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1.市場準入避壘和市場集中度對兼并政策的影響
在考慮企業(yè)的兼并行為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考慮是兼并是否會帶來壟斷問題,從而影響有效競爭的形成。此時,除了考慮絕對集中度外,還需考慮集中度的分布。
從理論上講,在研究企業(yè)兼并是否會帶來壟斷時,需要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靜態(tài)因素,即兼并對寡頭競爭程度的影響。通常,競爭程度主要由赫分德爾指數(shù) 來度量,在古爾諾競爭的假設下,赫分德爾指數(shù)越小,市場結構對競爭越有利;二是動態(tài)因素,即企業(yè)間相互作用,從而從長期角度講有可能形成合謀,維持壟斷價格。當然,無論是靜態(tài)還是動態(tài)方面的因素,過度的市場集中度都會影響競爭的程度:在短期意義上,過度的市場集中會減少競爭的壓力,降低剩余需求的價格彈性;從長期意義上講,過高的市場集中度會導致合謀。
在西方經濟里,兼并政策主要考慮的是靜態(tài)因素,這是因為由于市場避壘比較小,市場機制相對比較完善,因而合謀比較難以發(fā)生。
而在中國,市場準入避壘的存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特征。形成市場準入避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信貸和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缺少保證交易合同得到執(zhí)行的法律制度,以及由于行政分權和地方保護主義所造成的市場割據(jù)等。
當存在市場避壘和市場集中時,企業(yè)合謀的可能性會增加。這個結論是容易理解的:如果競爭者的個數(shù)較少,并且較高的價格不會導致新的市場準入,合謀更容易維持。這個結論對中國的兼并政策具有重要含義,它意味著中國的兼并政策可能較之西方的兼并政策至少應該更多地考慮合謀的影響。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假設競爭者的個數(shù)是給定的,此時,我們考慮不同企業(yè)集中度的分布對有效競爭的影響。對于西方經濟而言,兼并政策主要考慮的是靜態(tài)因素,容易得出,當企業(yè)個數(shù)一定時,對稱的市場份額分布使赫分德爾指數(shù)最小,也就是說,為了增加競爭程度,兼并政策應該設法使企業(yè)的市場份額的分布更加超于對稱。而對中國而言,較高的市場準入避壘增加了合謀的可能性, 因此, 兼并政策除了考慮靜態(tài)因素外,還應考慮合謀的動態(tài)因素。從這個角度講,已有的理論結果表明 ,不對稱的市場份額使合謀更難以維持,從而有利于有效競爭的形成。上述結果說明,與西方兼并政策相比,中國的兼并政策似乎應該使市場份額的分布更加趨于不對稱。
簡單地講,上述結論的政策含義是,在考慮中國的兼并政策時,不能簡單地與西方兼并政策進行類比。對于某個行業(yè)而言,在西方的經濟環(huán)境下滿足高度競爭的市場結構,可能在中國的經濟環(huán)境下反而不利于競爭;相反,在中國的制度條件下有利于競爭的企業(yè)兼并,放在西方的經濟環(huán)境下可能會帶來壟斷問題。
2.貸市場不完善對蠶食策略的影響
在企業(yè)發(fā)動價格戰(zhàn)時,反壟斷政策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蠶食策略是否會帶來壟斷。在中國,價格戰(zhàn)的問題十分突出,很多業(yè)內人士認為已經超出了良性競爭的范圍,因此提出了所謂“價格自律”的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無論是經濟學界還是政府部門,都似乎對此問題缺乏比較統(tǒng)一的認識。
在產業(yè)組織理論里,蠶食策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根據(jù)所謂的“厚錢包”理論,如果企業(yè)發(fā)動暫時性的價格大戰(zhàn)可以將競爭對手逐出市場,那么企業(yè)從長期的意義上講是受益的。但是在實踐中,這個理論一直受到人們的批評,其原因是該理論建立在令人難以信服的假設條件之上,更確切地講,批評者們一直認為受價格戰(zhàn)之害的企業(yè)可以說服信貸市場幫助克服暫時遇到的困難,從而消除蠶食政策的威脅。正因為如此,在西方反壟斷政策實踐中,蠶食策略常常受到忽視。
最近的一些結果表明,如果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該市場會產生失靈問題,比如在均衡狀態(tài)下產生信貸配給,或者信貸市場變得非常薄。因此,借貸的邊際成本隨著借貸數(shù)量的增加而增加,或者隨著企業(yè)的初始財富的增加而減少。這樣,實力較強,流動資金雄厚,或者市場份額較大的企業(yè)就有可能利用蠶食策略,發(fā)動價格大戰(zhàn)。通過與競爭對手展開價格戰(zhàn),實力雄厚的企業(yè)可以消耗對手,減少競爭對手的流動資金,從而在不會對自己的投資成本影響很大的情況下,增加對手的信貸成本,這樣發(fā)動價格戰(zhàn)的企業(yè)限制了對手的投資機會,從而保證了自己在未來的壟斷地位。
在中國,信貸市場或者資本市場不完善的問題比較突出,合同的執(zhí)行機制更加不完善。因此,與西方經濟相比,利用價格戰(zhàn)或蠶食政策獲得壟斷地位的可能性增加, 從這個意義上講, 在反壟斷政策的實踐中更應重視蠶食策略問題。同時它也說明,盡管某些用于完善信貸市場的橫向協(xié)議看起來有悖于競爭的目標,但是可能具有某些效率含義。比如,小組監(jiān)督模型強調,以某種合同方式將幾個不同的項目聯(lián)系在一起可以減少信息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增加配置效率。
為了說明這個結論,考慮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個企業(yè)家有初始財富A,投資于某個需要資金為I>A的項目(借貸額為I-A)。該項目的收益率為R(成功),也可能沒有任何收益(失?。?。假設如果企業(yè)家努力時,成功的概率為 ;如果偷懶,成功的概率為 ,但此時企業(yè)家得到私有收益為B。假定只有當企業(yè)家努力時該項目才是有效率的,即 R> I> R。企業(yè)家為了得到借貸,必須向銀行保證不偷懶,并使銀行得到收益r,滿足 r I-A。容易得出使企業(yè)家努力的激勵相容條件: 。該式說明企業(yè)家得到的收益要充分大才不會偷懶。由上面二式立得,企業(yè)家可以得到貸款的充要條件是其初始財富充分大,即 。同理,兩個相同的企業(yè)家在試圖完成二個相互獨立的項目時,至少需要有財富 。
現(xiàn)在假定利用一個合同安排將兩個項目聯(lián)系起來。比如合同規(guī)定,只有當兩個項目都成功時,每個企業(yè)才能得到R-r。假設企業(yè)之間可以相互監(jiān)督是否偷懶。在這樣的合同安排下,每個企業(yè)家的激勵約束為 ,而投資者同意提供貸款的條件為, 。因此二個企業(yè)都得到貸款的充要條件為 ,其中 。
這個結果表明,某些橫向協(xié)議可能會減少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顯然,這樣的合同或協(xié)議帶有 某種反競爭的特征,比如企業(yè)之間需要互相監(jiān)督和合作。因此,對于中國反壟斷政策而言,為了克服信貸市場和其它市場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從效率的角度講,可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企業(yè)之間達成某些橫向協(xié)議或者形成合資企業(yè)。
3.低效的稅收體制與交叉補貼
基礎設施的融資方式通常有兩種:一是利用稅收資源支付這些行業(yè)常常具有的固定成本,包括提供普遍服務的成本。顯然,以這種方式提供基礎設施服務會帶來社會成本,其原因是稅收體制使生產者的價格偏離消費者價格,從而帶來效率損失。度量這個社會成本的概念是公共資金的社會成本,它是公共經濟學里的重要概念。在西方工業(yè)化國家,由于稅收體制效率較高,公共資金的社會成本通常在0.3左右,而對于發(fā)展中經濟,由于稅收體制的效率較低,該值要比西方國家高出許多。在中國,根據(jù)張昕竹(1995),中國經濟的公共資金的社會成本在2左右,也就是說,每收一元的稅賦,要帶來2元左右額外的社會成本。
對基礎設施進行融資的另外一種方法是交叉補貼,即在保證預算平衡的前提下,利用某種服務或產品較高的價格得到的利潤補貼由于某種服務價格過低所帶來的虧損。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竭力反對交叉補貼。在中國入關協(xié)議備忘錄中,也明確要求中國取消電信業(yè)的交叉補貼做為入關的一個條件。競爭與交叉補貼看起來是不相容的,因為引入競爭可能會產生所謂的“撇奶油”效應,從而使交叉補貼難以為繼。
交叉補貼當然是不符合效率原則的,因為它會造成價格扭曲,從而產生社會成本。更重要的是根據(jù)阿根森和斯蒂格利茲定理,實現(xiàn)政府的收入再分配目標應該使用直接方法,即直接稅,而不是利用效率更低的扭曲相對價格的間接方式。但是,單純強調交叉補貼不符合效率原則 是沒有意義的,更為合理的分析方法是制度比較,即比較不同制度安排下的效率。
下面我以提供電信業(yè)普通服務為例,來說明這個觀點。假設有某個地區(qū)由一個中心城市和周圍的農村地區(qū)組成,為了促進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政府選擇對農村的電話安裝進行補貼。對于這樣一個問題,西方國家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將城市與農村市場分離,在城市中引入競爭,而在農村中需要確定服務的定義,然后組織特許經營權的拍賣(最低補貼額)。補貼可以從一般的稅收資源或者在城市電話服務上征稅來支付。實際上,即使對于美國而言,這樣的解決辦法的成本也非常之高,其主要原因是被征稅的服務的需求彈性較大,在這些服務上還存在其他種稅賦,資費在邊際成本之上有很高的加價等。
顯然,這樣的機制在中國是否適用是值得商榷的,因為一旦在城市里引入了競爭,價格就會降至平均成本,這樣政府就不能在這些服務上得補貼農村地區(qū)所需要的資源,而必須借諸其它的收入來源,這對政府的財政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退一步講,即使有這樣的資源,這樣做的成本也非常高,甚至有可能高出2倍之多,這是因為公共資金的成本很高,同時缺少評估提供普遍的成本所需要的專業(yè)知識。此外在拍賣提供普遍服務的特許權時,由于缺少競爭,也會造成很高的成本。其結果是農村地區(qū)的電話網的發(fā)展就會受到限制,從而阻礙農村經濟甚至整個經濟的發(fā)展。
因此,對于中國經濟來講,交叉補貼可能是提供普遍服務的一個有效的機制。顯然,這種機制的優(yōu)點是讓企業(yè)保持予算平衡,從而避免稅收系統(tǒng)較高的社會成本和腐敗。更準確地講,如果交叉補貼造成的價格扭曲所帶來的社會成本小于稅收的的社會成本,交叉補貼就成為更有效率的一種制度安排。
該結果的政策含義是,只要稅收體制的效率沒有得到充分的改善,就應該合理地安排競爭,保留交叉補貼,而不應該簡單地讓競爭取代交叉補貼。當然這個結論并不意味著反對競爭,而是強調競爭的合理設計。實際上,可以設計一個按地區(qū)切分的思路,在保留每個地區(qū)內交叉補貼的同時,又能有效地利用事先競爭機制,此外,通過精心地劃分經營范圍還可以在事后競爭中充分利用比較競爭,這樣會提高每個地區(qū)的規(guī)制效率。
4.總 結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討論某些競爭政策,包括兼并、蠶食和交叉補貼等說明這樣一個觀點,即中國的競爭政策必須考慮中國的制度環(huán)境。這個觀點非常簡單,而且也沒有什么稀奇之處,但是人們(包括許多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們)常常忘記這個基本觀點。這個結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它意味著中國競爭政策的考慮可能與西方經濟有所不同。比如在考慮兼并政策時,可能比西方經濟更多地關注企業(yè)的合謀問題,因此,反壟斷政策可能使市場分額的分布趨于不對稱。同樣,由于信貸市場的不完善,應該比西方經濟更為擔憂價格戰(zhàn)或蠶食政策所帶來的壟斷問題。同時,從效率的角度,中國的反壟斷政策應該更加容忍某些橫向協(xié)議或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制度約束,在某些情況下限制競爭可能是符合效率原則的。比如由于中國的公共資金成本較高,用交叉補貼的方式提供普遍服務可能是更有效率的。
當然,本文的討論遠不是全面的,特別是由于篇幅所限,忽略了反壟斷政策中非常重要的縱向問題,即市場關閉問題。但是我相信在這些環(huán)境下同樣可以驗證這樣的結論:中國的反壟斷政策不能簡單地照搬西方的政策,對于中國政府來講,在制定反壟斷法和處理具體的反壟斷案例時,都必須堅持制度分析的原則。
在結束本文之前,我簡單地討論一下認定反壟斷案例的法律方式問題,即采用理性規(guī)則還是自動或特殊規(guī)制。在西方,由于新組織理論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反壟斷問題的新認識,通常更多地采用理性規(guī)則。但是,由于中國的反壟斷制度還非常薄弱,反壟斷的法律經驗還非常缺乏,因此實行理性規(guī)則是有困難的;與此相比,自動規(guī)則具有非常顯著的優(yōu)點,它操作簡單,而且更加透明,因此反壟斷政策可以較少地受到現(xiàn)有企業(yè)的收買威脅?;谶@樣的考慮,中國的反壟斷政策似乎在認定橫向或縱向限制的壟斷傾向時,應該更加保守,即更多地考慮壟斷的可能性。
(1999年6月1日)
參考文獻
Aghion, P., and P. Howitt (1997),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Berheim, B. D. and M. D. Whinston (1990), “Multimarket Contact and Collusive Behavior”,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1:1-26.
Hart, O. (1983), “The market Mechanism as an Incentive Schem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4: 366-382.
Zhang, X.-Z. (1995), “An Estimation of China’s Cost of Public Funds”, Discussion Paper, IQTE of CASS.
擴展閱讀
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效中國行第247 2024.09.29
2024年9月19日—9月21日,姜上泉導師在蘇州主講第247期《利潤空間—降本增效系統(tǒng)》3天2夜方案訓戰(zhàn)營。中集集團、中鹽集團、中國建材、花園集團、深南電路、中原證券、空軍裝備5720等多家大型企業(yè)
作者:姜上泉詳情
中國郵政重慶公司降本增效訓戰(zhàn)輔導 2024.09.12
2024年9月9日–10日,姜上泉導師在中國郵政集團重慶公司訓練輔導降本增效系統(tǒng)。重慶郵政90多位財經人員參加了訓戰(zhàn)輔導。2天降本增效訓戰(zhàn)輔導,針對郵政速運的經營特點,姜上泉導師重點分享了降本增效五階
作者:姜上泉詳情
技術降本促進商務降價—降本增效中國行 2024.08.28
2024年8月22日—8月24日,姜上泉導師在北京主講第244期《利潤空間—降本增效系統(tǒng)》3天2夜方案訓戰(zhàn)營。中國建材、宇通客車、建龍集團、中國鐵路物資股份、中國遠大集團、中航物資裝備等多家500強企
作者:姜上泉詳情
快贏改善消除浪費—降本增效中國行第2 2024.08.22
2024年8月15日—8月17日,姜上泉導師在武夷山主講第243期《利潤空間—降本增效系統(tǒng)》方案訓戰(zhàn)營。來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75位企業(yè)董事長、總經理及經管人員參加了訓戰(zhàn)。姜上泉導師重點分享了降本增效系
作者:姜上泉詳情
向人效提升要增長—降本增效中國行第2 2024.06.17
2024年6月13日—6月15日,姜上泉導師在廣州主講第238期《利潤空間—降本增效系統(tǒng)》3天2夜方案訓戰(zhàn)營。中國平安、科達股份、溫氏集團、東凌集團、德聯(lián)集團、德賽科技股份、三七互娛網絡科技、湖南郴電
作者:姜上泉詳情
開源增收是最好的降本降費—降本增效中 2024.05.27
2024年5月24日—5月26日,姜上泉導師在泉州主講第237期《利潤空間—降本增效系統(tǒng)》3天2夜方案訓戰(zhàn)營。來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36位企業(yè)董事長、總經理及中高層經管人員參加了3天2夜《利潤空間—降本
作者:姜上泉詳情
版權聲明:
本網刊登/轉載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或來源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網不對其真?zhèn)涡载撠煛?br /> 本網部分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本網轉載此文只是為 網友免費提供更多的知識或資訊,傳播管理/培訓經驗,不是直接以贏利為目的,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
如果您有任何版權方面問題或是本網相關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核實后將進行整理。
- 1不講道理才是硬道理 165
- 2HP大中華區(qū)總裁孫振 234
- 3經銷商終端建設的基本 90
- 4姜上泉老師人效提升咨 101
- 5姜上泉老師降本增效咨 99
- 6中小企業(yè)招聘廣告的內 27421
- 7姜上泉老師:泉州市精 226
- 8姜上泉老師降本增效咨 14751
- 9倒逼成本管理—降本增 18615